在成都高新区某人工智能企业的办公室里,技术总监张磊最近刚完成了一次"轻资产转型"——通过本地一家算力服务商租赁了200P FLOPS的GPU算力,替代了原本计划投入800万元自建的高性能计算集群。"以前买服务器要算折旧、运维、电费,现在按需付费,项目结束后还能灵活调整算力规模,成本直接降了60%。"张磊的经历,正是成都企业算力使用方式变革的缩影。
近年来,随着AI大模型、元宇宙、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落地,成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已连续3年保持12%以上增速(数据来源:成都市统计局2024年数字经济白皮书)。仅2024年上半年,成都新增人工智能企业超300家,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设备数突破200万台,这些都在催生海量算力需求。
传统自建算力模式的痛点随之凸显:
以成都天府软件园为例,园区内60%的科技企业曾因自建算力成本过高,被迫推迟AI研发项目进度。这种背景下,"按需租用"的算力租赁模式逐渐成为破局关键。
成都算力租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,并非偶然。其背后是政策引导、基建完善与企业需求的三重共振。
1. 政策护航:打造"东数西算"西部枢纽
作为国家"东数西算"工程八大算力枢纽节点之一,成都依托西部(成都)科学城、成都超算中心等核心载体,已建成全国首个"超算+智算"双轨运行的国家级算力中心。2024年成都市政府《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明确提出:"鼓励算力服务商提供弹性租赁、按需付费等新型服务模式,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。"
2. 基建完善:多层次算力网络覆盖全场景
成都已形成"超算中心+智能算力中心+边缘计算节点"的三级算力体系:
3. 需求细分:从互联网到传统产业的全面渗透
早期算力租赁主要服务互联网、AI企业,如今已向制造业、医疗、科研等领域延伸。例如:
对于成都企业而言,选择算力租赁服务时,需重点关注以下指标:
1. 算力匹配度:按需选择"通用型"或"专用型"
通用型算力(如CPU服务器)适合数据处理、企业信息化等常规场景;专用型算力(如GPU/TPU集群)则更适合AI训练、深度学习等高性能计算需求。企业需根据业务类型(如是否涉及图像识别、自然语言处理)、算力峰值(日均/月均需求)选择匹配的算力类型。
2. 服务灵活性:弹性扩展能力决定成本效率
优质算力服务商应支持"分钟级"算力扩容/缩容,支持按小时、按天、按月等多种计费模式。例如,某电商企业在"双11"大促期间,可通过租赁临时增加300%的算力应对流量高峰,活动结束后自动释放,避免资源闲置。
3. 安全与合规:数据主权不可妥协
成都作为西部金融中心,金融机构、医疗企业等对数据安全要求极高。需重点考察服务商是否符合《数据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是否具备等保三级认证,是否提供本地化数据存储方案(如成都本地机房部署)。
当前,成都算力租赁市场正从"资源租赁"向"生态服务"升级。部分头部服务商已推出"算力+算法+场景"的一站式解决方案:例如,某服务商不仅提供GPU租赁,还配套预训练AI模型库、行业算法工程师远程支持,帮助企业快速落地AI应用;另有服务商联合成都本地高校,为企业提供算力使用培训,降低技术使用门槛。
正如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所言:"算力租赁不仅是资源交易,更是数字时代的生产关系重构。通过'按需租用'模式,成都正推动算力从'贵族资源'变为'普惠工具',让更多企业共享数字经济红利。"
成都算力租赁入口:https://www.jygpu.com
成都算力租赁官方电话:400-028-00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