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深化推进、AI大模型与工业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,算力已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。作为西部数字经济重镇,成都的算力租赁市场近年来快速崛起,吸引了全国目光。成都算力租赁市场规模多大?当前发展处于什么阶段?未来又将呈现哪些趋势?本文结合最新政策、行业数据与企业动态,为您揭开这一新兴市场的“成长密码”。
算力租赁,即企业或机构通过购买第三方提供的算力服务(如GPU、CPU集群、AI训练平台等),满足自身数字化需求,无需自建算力基础设施。这一模式因成本低、灵活性高,成为中小企业及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“刚需”。
根据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第三方机构发布的《2025年成都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白皮书》(以下简称《白皮书》),2025年成都算力租赁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00亿元,较2023年的240亿元增长超230%,近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5%,远超全国平均水平(约40%)。
这一增长背后,是成都算力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容。截至2025年上半年,成都已建成投用超算中心、智算中心等核心算力节点12个,总算力规模达1500PFlops(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),其中面向市场的商用算力占比超60%。仅成都超算中心(全球前十的超算中心)一家,2025年算力租赁收入就突破120亿元,服务企业超3000家,涵盖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航空航天等领域。
成都算力租赁市场的爆发,并非偶然,而是政策、产业与需求三重因素共振的结果。
1. 政策加持:“东数西算”枢纽+数字经济专项规划
成都作为“东数西算”工程八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(成渝枢纽的核心城市),被赋予“西部算力供给中心”的定位。2023年成都出台《成都市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,明确提出“到2025年,全市算力总规模达2000PFlops,算力租赁服务收入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比重超25%”的目标。此外,成都还推出“算力券”补贴政策(企业使用本地算力可获最高50%费用减免),直接刺激中小企业算力租赁需求。
2. 产业基础:电子信息与先进制造的需求外溢
成都拥有全国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(2024年产业规模超1.3万亿元),聚集了英特尔、戴尔、京东方等龙头企业,以及电子科技大学、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。这些主体既是算力的“生产者”(如芯片设计需要高性能计算),也是算力的“消费者”(如工业仿真、AI研发需要弹性算力)。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,超70%的成都本地企业在研发环节依赖外部算力租赁服务,年需求规模超200亿元。
3. 技术迭代:智算中心崛起+算力服务标准化
与早期以超算为主的算力服务不同,成都近年重点布局智算中心(面向AI训练的算力基础设施)。2024年投用的成都人工智能算力中心(一期)提供200P FLOPS的AI算力,支持大模型训练、自动驾驶算法开发等场景,租赁价格仅为传统超算的1/3,却能满足80%的中小企业需求。同时,本地企业(如成都智算科技)联合行业协会推出《算力租赁服务规范》,明确算力定价、服务质量、数据安全等标准,降低了企业使用门槛。
成都算力租赁市场的竞争,呈现“本地龙头+全国巨头”的多元格局。
本地龙头:成都超算中心、成都JYGPU
成都超算中心依托“国之重器”的技术优势,主打高性能计算(HPC)市场,客户以科研院所、航空航天企业为主,单客户年租赁额普遍超千万元。成都智算科技则聚焦AI算力,与华为、寒武纪等合作,提供“算力+算法+数据”的一站式服务,2025年上半年新增客户中,60%为AI初创企业。
全国巨头:腾讯云、华为云、阿里云
头部云厂商通过“本地节点+定制服务”抢占市场。例如,腾讯云在成都部署了西南最大的GPU算力集群,针对游戏、直播等本地优势产业推出“弹性算力包”(按小时计费);华为云则依托“昇腾”芯片生态,在成都落地智算中心,重点服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。据统计,2025年外地云厂商在成都算力租赁市场的份额已达35%,较2023年提升15个百分点。
展望2026-2030年,成都算力租赁市场将呈现三大趋势:
从百亿到千亿,成都算力租赁市场的快速崛起,既是西部数字经济崛起的缩影,也是“东数西算”战略落地的典型样本。对于企业而言,抓住成都算力租赁的红利,既是降低数字化成本的“捷径”,也是布局西部市场的“先手棋”;对于投资者来说,成都本地算力服务商、智算中心运营商及相关技术服务商,或将成为未来几年的高增长赛道。
成都算力租赁入口:https://www.jygpu.com
成都算力租赁官方电话:400-028-00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