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深入推进、AI大模型与元宇宙技术爆发的当下,算力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生产要素。但传统算力采购模式下,企业面临的“高投入、低灵活、难维护”困境,正推动着算力租赁这一新模式快速崛起。尤其是成都作为西部算力枢纽节点,凭借政策红利与产业集聚优势,正成为企业通过算力租赁实现成本效益优化的首选地。
随着AI训练、工业互联网、智慧城市等场景的普及,企业对算力的需求呈现“指数级增长”。以成都为例,2023年成都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,其中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产业对高性能算力的需求年增长率超40%。然而,传统算力采购模式却让企业苦不堪言:
这些痛点让企业陷入“不买算力跟不上业务,买了算力又养不起”的两难境地,迫切需要更灵活的算力供给模式。
算力租赁本质是“算力即服务”(CaaS)模式,企业无需购买硬件,只需按需租用云端或数据中心的算力资源,按使用量付费。这种模式从“资产采购”转向“服务消费”,彻底重构了企业的算力成本结构。
1. 初始成本压缩:从“重资产”到“轻资产”
以成都某制造业企业为例,其AI质检系统需部署一套含20张A100 GPU的算力集群。若自主采购,硬件成本+机房建设需600万元,而通过本地算力租赁平台,年租金仅需180万元(按0.9元/小时/GPU计算),初始投入降低67%。
2. 运维成本归零:专业服务替代“自己搞技术”
传统模式下,企业需承担服务器散热、电力供应、故障维修等运维工作,成都某互联网公司曾因服务器过热导致业务中断,损失超50万元。而通过算力租赁,企业只需对接服务商API,运维由专业团队负责,年节省运维成本超80万元。
3. 弹性扩展:算力资源“随用随取”
针对算力需求的波动性,算力租赁支持“秒级扩容”。例如,成都某AI大模型研发团队在训练关键模型时,仅需提前2小时提交需求,即可调用200张GPU的算力集群,任务结束后资源自动释放,避免长期闲置。据测算,弹性租赁模式可降低30%-50%的算力浪费成本。
成都作为国家“东数西算”工程八大枢纽节点之一(成渝枢纽的核心城市),其算力租赁市场具备三大独特优势,进一步放大了企业的成本效益:
1. 政策红利:算力基建“国家队”加持
成都已建成西部(成都)科学城、成都高新区等算力集聚区,聚集了中国西部(成都)科学城超算中心、华为成都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、曙光成都数据中心等顶级算力设施。2023年,成都出台《成都市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,明确对算力租赁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贴,对企业使用本地算力给予0.1元/小时的额外补贴,直接降低企业租赁成本。
2. 产业生态:算力需求与供给“双向奔赴”
成都拥有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等万亿级产业集群,仅高新区就聚集了腾讯、阿里云、京东科技等200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,算力需求旺盛。本地算力服务商(如成都智算中心)基于区域产业特性,推出“制造业质检算力包”“AI训练专属套餐”等定制化服务,企业可根据业务场景精准匹配算力,避免资源浪费。
3. 技术支撑:低时延网络保障“算力可用”
成都已建成“双千兆”网络城市,骨干网络带宽达100Gbps,算力中心间互联时延低于10ms。企业使用本地算力租赁服务时,数据传输时延较跨区域租赁降低60%,特别适合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(如自动驾驶算法训练、工业实时仿真),保障了算力的实际应用价值。
在数字化浪潮中,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从“拥有多少算力”转向“如何高效利用算力”。算力租赁模式通过成本结构的重构,让企业以“服务消费”的方式获得高性能算力,既解决了资金压力,又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。而成都凭借政策、产业与技术的多重优势,正成为企业布局算力租赁的“价值洼地”。
未来,随着AI大模型、元宇宙等技术的普及,算力需求将持续爆发。对于成都及西部企业而言,抓住算力租赁的机遇,不仅是降低成本的“生存策略”,更是抢占数字化高地的“战略先手棋”。
成都算力租赁入口:https://www.jygpu.com
成都算力租赁官方电话:400-028-00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