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AI大模型、工业4.0、数字孪生等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从“资源占有”向“技术创新”加速迁移。但无论是AI模型训练、生物医药研发,还是智能制造的数字孪生模拟,企业都绕不开一个核心挑战:高性能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,自建算力基础设施的成本与技术门槛却成为难以跨越的“技术迷雾”。
在这场技术突围战中,成都企业率先找到了破局密码——依托“东数西算”枢纽的战略优势、本土服务商(如极智算)的技术沉淀,以及数字产业的生态积淀,算力租赁正以“轻资产、高灵活、快响应”的模式,成为企业穿越技术迷雾、实现创新突破的“加速器”。
对于成都的科技企业而言,无论是AI初创公司、生物医药研发机构,还是传统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团队,都曾深陷“算力焦虑”:
以AI大模型训练为例,一套基础的训练集群需配置50-100张GPU(如NVIDIA A100),单卡采购成本超8万元,整机成本轻松突破500万元。而后续的机房租赁、电力扩容(单台GPU服务器功耗约3kW)、散热系统等配套投入,往往占总成本的30%-40%。对中小企业而言,这是一笔“前期豪赌”——若项目失败或需求不及预期,硬件将沦为“沉没成本”。成都某AI医疗初创公司曾因采购GPU集群需投入近千万元,被迫将肿瘤影像识别模型研发周期延长6个月,错失市场窗口期。
算力硬件更新周期已缩短至18-24个月(如从A100到H800仅用1年),企业若自建算力,需频繁面临“买新则贵、用旧则慢”的困境。例如,成都某工业仿真企业曾因采购的上一代GPU无法适配最新CAE软件需求,被迫提前淘汰设备,直接损失超200万元;另一家AI算法公司则因算力性能不足,关键项目验证周期延长3个月,错失与头部车企的合作机会。
企业的算力需求具有显著的“潮汐特性”:AI训练集中在模型调优阶段,生物医药研发聚焦分子模拟期,影视渲染扎堆项目交付前。自建算力的企业常面临“闲时设备吃灰、忙时资源不足”的尴尬——据统计,超60%企业的算力资源平均利用率不足40%,闲置设备的折旧、维护成本反而成为长期负担。
这些痛点,本质上是“重资产投入”与“轻需求波动”之间的矛盾。而算力租赁模式的出现,正是为了打破这一僵局。
算力租赁的本质,是将算力从“固定资产”转化为“可按需购买的服务”,企业无需承担硬件采购、运维等隐性成本,只需为实际使用的算力付费。这一模式如何精准破解企业创新痛点?
以成都某数字文创企业为例,其承接的4K影视渲染项目周期仅2周,若自建GPU集群需采购30张A100 GPU(成本约240万元),但项目结束后设备将长期闲置。通过租赁极智算的GPU算力服务,企业仅需支付2周的算力费用(约12万元),成本降低90%,且无需承担硬件运维压力。这种“即用即租”的模式,让企业算力成本从“固定支出”变为“可变支出”,真正实现“用多少付多少”。
成都极智算的数据中心部署了NVIDIA H800、A100、V100等全系列GPU,覆盖从通用计算到AI训练的全场景需求。企业可根据项目需求选择适配的硬件组合——例如,AI大模型训练优先选择H800(支持FP8精度,计算效率提升30%),而工业仿真则推荐A100(双精度浮点性能更强)。更关键的是,服务商承诺“硬件迭代不涨价”:当新一代GPU上线时,企业可无缝升级,无需额外支付硬件更新费用,彻底告别“买新则贵、用旧则慢”的困境。
成都作为“东数西算”成渝枢纽核心节点,已建成超30万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集群,算力总规模突破5000P FLOPS(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)。企业通过本地算力租赁服务商(如极智算),不仅能享受低延迟的网络连接(本地数据中心延迟低于1ms),还可接入政府、高校、科研机构的算力生态,实现技术资源的跨领域协同。例如,成都某生物医药企业通过极智算的“公共算力平台”,与华西医院合作完成新药分子筛选,研发周期缩短50%,双方均节省数百万元算力投入。
在成都,以极智算为代表的本土算力租赁服务商,正通过“场景化服务+本地化部署+生态化运营”,将算力租赁的“加速效应”最大化。
极智算没有停留在“卖GPU”的层面,而是深入成都优势产业(如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数字文创),推出“行业专属算力方案”。例如,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“芯片仿真”需求,极智算提供“GPU+EDA工具链+高速存储”的定制化集群,将芯片设计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12个月;针对数字文创的“8K视频渲染”需求,其“渲染专用算力包”支持多卡分布式渲染,效率提升40%。这种“场景化”服务,让算力租赁真正“懂行业”,进而推动行业效率的整体提升。
极智算的3个数据中心均布局在成都高新区、天府国际生物城等产业核心区,与电子信息产业园、生物医药孵化器形成“邻接效应”。企业从办公室到数据中心的网络延迟低于1ms(跨区域数据中心延迟通常在10ms以上),这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(如自动驾驶算法训练、金融高频交易)至关重要。本地化部署不仅降低了网络成本,更让企业“用算力像用电一样方便”——某成都自动驾驶企业通过租赁本地算力,将模型训练的实时响应速度提升5倍,测试效率提高60%。
极智算联合电子科技大学、成都超算中心等机构,搭建“成都算力生态联盟”,汇聚高校科研需求、企业技术需求、硬件厂商资源,形成“需求-供给-研发”的闭环。例如,高校的量子计算科研项目可通过联盟调用企业闲置算力,企业的新算法可在联盟内快速验证,硬件厂商的新产品可通过联盟收集真实场景的反馈。这种生态化模式,让算力租赁从“单一服务”升级为“产业连接器”,推动成都数字经济从“单点突破”转向“集群发展”。
从“自建算力”到“租赁算力”,企业创新的底层逻辑正在重构。对于成都乃至全国的企业而言,算力租赁不仅是一种成本优化工具,更是一种“轻资产、高敏捷”的创新模式——它让企业无需再为硬件发愁,无需再等资源到位,只需聚焦核心业务,就能在技术研发的赛道上“跑得更快、更远”。
在成都,随着“东数西算”工程的深入推进,以及像极智算这样的本地服务商不断涌现,算力租赁正从“可选方案”变为“必选项”。未来,更多企业将通过算力租赁这把“钥匙”,打开技术创新的新大门——而这,或许才是算力租赁真正的价值:它不仅提供算力,更提供“让企业专注创新”的底气。
成都算力租赁入口:https://www.jygpu.com
成都算力租赁官方电话:400-028-00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