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的成都,正以“东数西算”国家战略枢纽节点的身份,在数字经济赛道上加速奔跑。随着AI大模型、工业互联网、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爆发式增长,企业对算力的需求从“有没有”转向“好不好用、方不方便”——这直接催生了成都算力租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。
据《2025年成都市数字经济白皮书》数据显示,成都算力规模已突破5000PFlops(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),算力租赁市场规模同比增长87%,本地及全国超30家企业涌入这一赛道,从传统IDC服务商到云厂商,从垂直领域算力平台到跨界科技公司,一场围绕“服务”与“价格”的竞争正在上演。
要理解成都算力租赁的竞争逻辑,首先得看本地需求的“特殊性”。
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科技与产业重镇,聚集了电子信息(如京东方、戴尔)、生物医药(如科伦药业、康弘药业)、装备制造(如东方电气)等万亿级产业集群,同时还是全国首批“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”。这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,催生了大量“碎片化、场景化”的算力需求——比如生物医药企业需要高性能计算(HPC)加速新药研发,制造业需要边缘算力支撑产线实时决策,AI企业则需要弹性扩展的GPU算力训练模型。
这种需求特征,让成都算力租赁市场呈现两大特点:
在成都的算力租赁市场,“价格”与“服务”的博弈贯穿始终,但不同企业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。
代表企业:部分新兴互联网算力平台、中小型IDC服务商。
这类企业的核心策略是“成本优先”——通过规模化采购服务器、与数据中心签订长期协议降低硬件和带宽成本,再以“按小时/天计费”的灵活模式吸引中小客户。例如,成都某云算力平台推出“GPU服务器0.8元/小时”的促销活动,比行业均价低30%,主打“注册即送100小时免费体验”,快速积累了大量初创AI企业和个人开发者。
优势:快速获客,适合需求标准化、预算有限的中小客户;
痛点:利润空间薄,依赖规模效应;若服务器利用率不足(低于60%),易陷入亏损;服务能力受限(如故障响应时间可能延长至4小时以上)。
代表企业:川投信产旗下的“天府算力”、腾讯云(成都)数据中心、华为(成都)人工智能创新中心。
这类企业更强调“服务增值”——除了提供基础算力资源,还配套技术支持、运维保障、场景化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。例如,川投信产为本地生物医药企业定制“HPC+AI药物筛选”算力方案,不仅提供GPU集群,还派驻工程师协助优化算法,将企业研发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12个月;腾讯云则为成都游戏企业提供“算力+CDN+安全防护”的一体化服务,承诺“故障5分钟内响应,48小时内恢复”。
优势:客户粘性高,客单价是价格派的3-5倍;可通过长期服务衍生数据咨询、算力优化等二次收入;
痛点:前期投入大(需组建专业技术团队);对客户需求理解要求高,定制化成本较高。
在成都算力租赁市场的早期阶段,价格战和服务战可能并存,但随着市场逐渐成熟,“服务+价格”的综合能力将成为胜负手。
对于年算力需求低于50万元的中小企业,价格敏感度依然很高,但单纯“低价”已无法满足需求。某成都AI初创公司负责人坦言:“我们选择服务商时,首先看价格是否在预算内,但最终决定续约的是故障处理速度——上次我们的训练任务中途宕机,服务商2小时就解决了,而另一家便宜的平台拖了12小时,直接导致项目延期。”
大型企业更愿意为“专属服务”付费。例如,成都某汽车制造企业的自动驾驶研发项目,需要算力服务商开放底层API接口、提供定制化网络架构,并承诺“算力资源优先级高于普通客户”。这类服务的溢价空间可达50%-100%,但企业愿意支付——因为研发进度直接影响产品上市时间,而时间成本远高于算力成本。
成都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提出“建设西部算力服务高地”,政策层面正推动“算力基础设施标准化”(如制定算力服务等级协议SLA规范)和“绿色算力”(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≤1.25)。这意味着,未来服务商既要提升服务能力,也需通过技术创新(如液冷服务器、AI能效优化)降低成本——服务与价格的平衡,将被纳入更规范的框架。
在成都,算力租赁的本质是“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服务”。无论是价格派还是服务派,最终都要回答一个问题:能否精准匹配客户的场景化需求? 中小客户需要“便宜且能用”的算力,大客户需要“贵但好用”的算力,而政策与技术则要求所有玩家“既要降本,又要增效”。
未来的成都算力租赁市场,或许不会有“绝对的胜者”,但一定会有“更懂客户的服务商”——他们可能既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,又能通过定制化服务解决客户的“算力痛点”。毕竟,在数字经济时代,算力的价值从来不是“租来的服务器”,而是“帮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”。
成都算力租赁入口:https://www.jygpu.com
成都算力租赁官方电话:400-028-00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