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成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,从AI研发到工业互联网,从智慧城市到生物医药,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面临一个共同的痛点——算力闲置。据《2024中国西部算力发展白皮书》显示,成都超60%的企业自建算力中心存在「峰谷利用率失衡」问题,低负载时段平均算力空闲率达40%以上,每年因闲置造成的硬件折旧、运维成本浪费超千万元。
如何破解这一困局?算力租赁模式正成为成都企业的「降本增效利器」,其中以「极智算」为代表的专业服务商,更通过技术创新将资源利用率提升了30%。今天,我们就来拆解这套模式的底层逻辑,以及它如何为成都企业量身定制算力解决方案。
一、算力闲置:成都企业的「隐形成本黑洞」
成都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,聚集了超3000家数字经济核心企业。但多数企业在算力投入上仍延续「重资产自建」模式:前期需一次性采购服务器、GPU等硬件,后期需承担场地租赁、电力消耗、运维团队等固定成本。
问题就出在「需求波动」与「资源刚性」的矛盾上:
某成都AI算法公司的真实案例颇具代表性:其自建50台GPU服务器的算力中心,日常仅用到28台,每月固定成本(电费+运维)超25万元,而通过「极智算」租赁模式调整后,相同业务量下月均支出降至8万元,算力利用率从35%提升至72%。
二、租赁模式凭什么让效率提升30%?极智算的三大核心逻辑
算力租赁并非简单的「设备出租」,而是通过资源池化、智能调度、按需付费的闭环设计,重构算力供给模式。以成都本土头部服务商「极智算」为例,其提升效率的关键在于以下三点:
1. 资源池化:打破「专属设备」的物理限制
传统自建算力的核心问题是「设备绑定」——每台服务器、GPU只能服务特定业务,导致「忙时不够用,闲时全空置」。极智算则通过「云化算力池」技术,将分散的服务器、存储、网络资源整合为统一资源池,企业可按需调用任意类型的算力(如CPU、GPU、FPGA),无需为单一业务预留专用设备。
例如,某成都生物医药企业需同时运行药物分子模拟(需高性能GPU)和临床数据处理(需多核CPU),过去需分别采购两类设备,总利用率不足40%;接入极智算后,通过资源池动态分配,同一批设备可同时满足两种需求,利用率直接翻倍。
2. 智能调度:用算法「削峰填谷」
算力闲置的本质是「供需错配」。极智算自主研发的「AI算力调度平台」,通过实时监测企业业务负载(精确到分钟级),结合历史数据预测未来需求,自动调整资源分配策略:
据极智算实测数据,该平台可将企业算力利用率从行业平均的35%提升至65%-70%,部分高频波动业务场景甚至能达到75%以上。
3. 按需付费:从「买设备」到「买服务」的成本重构
传统自建算力的成本结构是「一次性投入+长期固定支出」(硬件采购占60%,运维占30%),而极智算的租赁模式采用「按小时/按天计费」,企业只需为实际使用的算力付费,无需承担硬件折旧、场地租赁等隐性成本。
以成都某互联网公司的AI训练项目为例:若自建10台A100 GPU服务器,初期采购成本约300万元,年运维成本(电费+人工)约80万元;而通过极智算租赁同等算力,年费用仅需120万元(按每天使用10小时计算),直接节省260万元初始投入,且无需担心设备淘汰风险。
三、成都企业选极智算,为何更「对味」?
在成都本地,极智算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,更深度贴合区域产业需求:
结语:算力租赁不是「妥协」,而是「更聪明的选择」
对于成都企业而言,算力已从「辅助工具」升级为「核心竞争力」,但盲目投入硬件只会加剧成本压力。通过「极智算」这类专业服务商的租赁模式,企业既能按需获取高性能算力,又能通过资源池化和智能调度将利用率提升30%,真正实现「用最少的钱,办最多的事」。
如果你也受困于算力闲置,不妨试试「成都算力租用」的新模式——毕竟,在数字经济时代,高效的资源利用,才是企业最坚实的竞争力。
成都算力租赁入口:https://www.jygpu.com
成都算力租赁官方电话:400-028-00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