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家“东数西算”工程全面推进的背景下,成都作为西部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核心城市,正加速构建“算力+产业”融合生态。对于企业而言,如何在成都这片数字经济热土上拓展算力租用业务,抢占市场先机?本文结合成都本地政策、产业基础与市场需求,拆解企业可落地的实操策略。
要拓展成都算力租用业务,首先需明确其底层竞争力。成都的优势并非单一维度的“硬件堆砌”,而是政策、基建、人才、成本的多重叠加。
1. 政策红利:国家战略与地方扶持的双重加持
成都作为“东数西算”八大枢纽节点之一(成渝枢纽),被赋予“承接东部算力需求、服务西南产业升级”的核心定位。2023年《成都市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:“到2025年,全市算力总规模达到200 EFLOPS(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),建成全国领先的算力调度与应用中心。” 政策层面不仅提供土地、税收优惠(如天府新区算力园区企业可享首年免租、次年半租),更推动“算力券”等创新补贴——企业租用本地算力可申请最高50%的费用抵扣,直接降低中小客户的使用门槛。
2. 基建扎实:从超算中心到边缘节点的全覆盖
成都已形成“超算中心+智算中心+边缘算力”的立体化基建网络:
3. 人才储备:高校与产业的“双向奔赴”
成都拥有电子科技大学、四川大学等6所“双一流”高校,每年输出计算机、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毕业生超5万人。更关键的是,本地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——例如电子科大与腾讯云共建“人工智能实验室”,定向培养算力运维、算法优化等专业人才;四川大学与本地算力服务商联合开发“行业算力解决方案”,推动技术快速落地。这种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模式,让企业能快速获取适配市场的专业团队。
4. 成本优势:西部枢纽的“性价比护城河”
相比东部算力发达城市(如上海、深圳),成都的电力成本(工业电价约0.5-0.6元/度,东部约0.8-1.0元/度)、土地成本(核心产业园区租金约为深圳的1/3)更低。以100台服务器的中小型算力中心为例,在成都的年运营成本比东部低30%-40%。这一优势让成都算力租用价格更具竞争力,尤其对成本敏感的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吸引力显著。
明确优势后,企业需围绕“客户需求”与“本地特色”设计拓展路径。以下是经过验证的5大策略:
策略1:深度绑定政策,打造“政策+服务”组合拳
企业需主动对接成都各级政府部门(如经信局、新经济委),参与“算力产业专项扶持计划”“数字经济园区入驻”等政策申报。例如,成都高新区对“算力+工业互联网”融合项目提供最高500万元补贴,企业可将这部分补贴用于优化客户的服务套餐(如降低首年服务费、赠送算力监控工具)。此外,积极加入“成都市算力产业联盟”,与本地运营商(如中国移动四川公司)、云服务商(如JYGPU)建立合作,共享客户资源与技术经验。
策略2:聚焦“垂直场景”,构建差异化服务体系
成都的产业特色为算力租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:电子信息(英特尔、戴尔等制造基地)、生物医药(康弘药业、科伦药业)、新能源(宁德时代成都工厂)等产业均有强烈的算力需求。企业需跳出“通用算力”的红海竞争,针对细分场景设计解决方案:
策略3: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,培育“定制化人才”
算力租用不仅是技术输出,更是“服务+运维”的综合能力竞争。企业可与电子科大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共建“算力运维实训基地”,定向培养“懂行业、会运维”的复合型人才。例如,针对生物医药客户,培训工程师掌握基因测序数据的存储、分析流程;针对制造业客户,熟悉工业仿真软件的算力配置逻辑。这种“人才定制化”模式既能降低企业招聘成本,又能提升客户服务的专业度,形成差异化壁垒。
策略4:优化成本模型,打造“高性价比”标签
基于成都的成本优势,企业可通过“技术降本+模式创新”进一步压缩客户支出:
策略5:强化品牌信任,构建“本地服务”护城河
算力租用涉及数据安全、服务稳定性等敏感问题,企业需通过“本地化服务”建立客户信任:
成都作为西部算力枢纽,正从“政策驱动”转向“产业驱动”。对企业而言,拓展成都算力租用优势的关键,在于将本地政策、基建、人才等资源转化为“可感知、可落地”的服务能力。未来3-5年,谁能更深度地融入成都产业生态,谁就能在这片数字经济蓝海中占据先发优势。
成都算力租赁入口:https://www.jygpu.com
成都算力租赁官方电话:400-028-00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