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AI大模型、元宇宙、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浪潮的推动下,“算力”正从幕后走向台前,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。对于中小企业而言,自建算力中心的成本高、周期长,而算力租赁凭借“即用即付”的灵活性,迅速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“轻资产”选择。然而,看似“双赢”的商业模式背后,隐藏着供需错配、技术壁垒、安全合规等多重挑战。尤其是在“东数西算”工程落地的背景下,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算力枢纽节点,其算力租赁市场既承载着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厚望,也面临着更具地域特色的转型命题。
算力租赁的本质,是将算力资源通过云计算、分布式计算等技术,以服务的形式按需交付给用户。对企业来说,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:
成都作为国家首批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枢纽节点,依托天府软件园、成都科学城等载体,已聚集华为、腾讯、阿里云等头部云服务商,以及本地数字经济企业超40万家。2023年《成都市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要建成全国领先的算力服务中心,算力租赁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亿元。这一背景下,算力租赁正从“可选方案”变为“必选项”。
尽管需求旺盛,但成都算力租赁市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。结合本地企业调研和行业报告,其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:
成都的算力需求呈现明显的“两极分化”:一方面,中小微企业(如文创设计、医疗信息化企业)需要的算力规模小、频次低,但对价格敏感——某成都AI初创企业负责人曾透露:“我们需要GPU算力跑模型,但按小时计费的模式,一个月成本要5万,占团队运营成本的30%。”另一方面,本地电子信息制造、高端装备等产业的龙头企业(如京东方、富士康)在进行仿真模拟、工业设计时,需要大规模、高稳定性的算力集群,但市面上能提供定制化服务的供应商有限,往往需要排队等待资源。
这种错位导致“小客户不敢用,大客户不够用”的尴尬局面,算力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不足60%(低于全国平均水平)。
成都的产业特色决定了算力需求的多样性:生物医药企业需要高性能计算(HPC)加速药物研发,影视传媒企业需要渲染算力处理4K/8K素材,人工智能企业需要GPU/TPU集群训练大模型……然而,当前市场上的算力租赁服务多以“通用型”为主(如CPU通用服务器),针对垂直场景的专用算力(如AI推理芯片、国产化算力)供给不足。
例如,成都某生物医药实验室需要用国产AI芯片(如昇腾)训练药物分子模型,但本地能提供该类型算力租赁的服务商仅2家,且需提前3个月预约,严重影响了研发进度。
成都作为西部数据枢纽,聚集了大量政府、金融、医疗等行业的数据。根据《数据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这些数据需遵循“本地化存储、本地化处理”原则,但算力租赁往往涉及跨区域调度(如调用贵州、甘肃的数据中心资源)。如何在“数据不出蓉”和“算力高效利用”之间找到平衡,成为本地企业的主要顾虑。
某成都金融机构IT主管坦言:“我们曾尝试租赁外地算力处理客户行为分析,但因数据跨境传输合规审查未通过,项目被迫暂停。现在更倾向选择本地服务商,但本地的算力成本又比外地高20%。”
针对上述挑战,结合成都的产业特色和政策优势,可从“技术、模式、生态”三个维度探索破局路径:
例如,成都高新区已试点“算力共享平台”,整合区域内闲置算力资源,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匹配中小微企业需求,使算力利用率提升至85%以上。
成都作为“东数西算”八大枢纽之一,可依托“西电东送”的电力优势(四川水电装机容量全国第一),与东部枢纽(如长三角、粤港澳)建立“算力飞地”模式:将东部的实时算力需求(如短视频推荐、在线游戏)引导至西部低成本数据中心处理,同时将西部的离线算力(如气象模拟、地质勘探)反向输送给东部,形成“东西互补”的算力循环。
算力租赁的本质,是用技术创新重构算力资源的分配方式。对于成都而言,其机遇不仅在于“东数西算”的政策红利,更在于本地丰富的产业场景和科研资源。通过构建分层供给体系、强化垂直场景适配、完善安全合规框架,成都有望成为全国算力租赁的“标杆城市”,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高效、更安全、更普惠的算力服务。
未来,随着AI大模型、量子计算等技术的突破,算力租赁的形式和需求还将持续演变。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,“以企业需求为核心,以技术创新为支撑”的底层逻辑不会改变——这或许正是成都算力租赁破局的关键。
成都算力租赁入口:https://www.jygpu.com
成都算力租赁官方电话:400-028-00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