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AI大模型、自动驾驶、生物医药研发等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,算力已成为企业竞争的「硬通货」。对于成都的科技企业、科研机构而言,面对H100 GPU引领的新一轮算力革命,一个现实问题愈发尖锐:是咬牙自建算力集群,还是转向更灵活的成都算力租赁? 近期行业内「租卡随时升级H100,自建只能含泪卖A100」的讨论,恰好揭开了这一选择的底层逻辑。
作为西部算力枢纽核心城市,成都近年来聚集了超300家人工智能企业、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,算力需求年均增速超40%。从AI模型训练到工业仿真,从药物分子筛选到智慧城市建模,企业对算力的需求已从「有没有」转向「快不快、强不强」。
若选择自建算力集群,企业需一次性投入数千万甚至上亿资金:仅H100 GPU采购成本就高达3万美元/张(约21万元人民币),加上服务器、机房、冷却系统、运维团队等隐性成本,单集群初期投入轻松破亿。更关键的是,算力设备的「折旧周期」与「技术迭代」存在严重矛盾——上一代A100 GPU(约1万美元/张)虽仍能满足基础需求,但面对H100的浮点算力提升(H100 FP8算力达672 TFLOPS,是A100的6倍),A100的残值可能一年内暴跌50%以上。某成都AI初创公司负责人曾坦言:「去年花200万买的A100集群,今年评估二手价只剩80万,但业务需要H100才能跑新模型,卖也不是、留也不是,简直是『技术陷阱』。」
反观成都算力租赁市场,企业只需按需付费,即可快速获取H100等顶尖算力资源。以本地头部算力服务商为例,其H100 GPU按小时计费(约80-120元/小时),企业训练一个大模型的成本较自建降低60%以上,且无需承担硬件折旧、机房运维等「固定开支」。这种「即用即付」的模式,让企业能将有限资金投入到核心算法研发中,真正实现「轻资产运营」。
算力行业的「摩尔定律」比想象中更快:H100发布仅2年,新一代B100/B200已进入量产阶段,算力密度将再提升30%。对企业而言,自建算力的最大痛点是「设备绑定」——一旦采购A100或H100,未来升级需淘汰整批设备,前期投入几乎「打水漂」。
而成都算力租赁的优势在于「资源池化」。头部服务商通常会提前布局多代算力设备,根据客户需求动态调配。例如,某企业今天需要H100训练大模型,明天想尝试B100优化参数,只需在租赁平台切换资源即可,无需等待硬件采购周期(通常2-3个月)。更关键的是,服务商通过规模化采购(单批次采购数千张H100),能拿到远低于市场的设备折扣,再将成本优势传递给企业,形成「客户用最新算力,服务商消化硬件折旧」的良性循环。
这种灵活性对成都的「专精特新」企业尤为重要。某半导体设计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:「我们做芯片仿真需要高频调用高算力,但项目周期短(3-6个月),自建集群闲时利用率不足20%,租赁后不仅节省了80%成本,还能随时升级到最新GPU,项目交付效率提升了40%。」
选择成都算力租赁,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最优解,更有本土化的政策与基建支撑。
一方面,成都作为国家「东数西算」工程八大枢纽节点之一,已建成西部(成都)科学城、天府数据中心集群等核心算力基础设施,全市算力总规模突破5000 P FLOPS(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),算力网络延迟低至10ms以内,完全满足AI训练、实时计算等高要求场景。
另一方面,成都出台《成都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政策》,对使用本地算力租赁服务的企业给予最高30%的费用补贴,对符合条件的算力服务商提供税收优惠、用地保障等支持。某券商分析师指出:「政策红利叠加成熟的IDC(互联网数据中心)产业,让成都算力租赁的成本比东部沿海低15%-20%,性价比优势显著。」
回到最初的对比:自建算力像「买房」——前期压力大、升级成本高;成都算力租赁像「租房」——灵活适配需求、专注核心业务。在H100引领的算力革命中,企业需要的不是「拥有设备」,而是「用好算力」。
对于成都的科技企业而言,与其被A100的「贬值焦虑」绑架,不如借助本地算力租赁服务,用更低的成本、更快的速度拥抱H100,甚至提前布局下一代算力。毕竟,在AI赛道上,「算力可用」的速度,往往比「算力拥有」的速度更重要。
成都算力租赁入口:https://www.jygpu.com
成都算力租赁官方电话:400-028-0032